AYX·爱游戏-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十周年,剑影十年,与梦同行
北京,初夏的朝阳区体育馆内,金属碰撞声、脚步声与裁判口令交织,一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小选手刚刚摘下面罩,稚嫩的脸上汗水涔涔,眼中却闪烁着锐利光芒,看台上坐满了家长和观众,人群中有人举起手机拍摄,记录下这充满仪式感的一刻,这是AYX·爱游戏2023年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分站赛的现场,也是这项赛事走过的第十个年头。
十载光阴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从最初只有几百人参与的赛事,发展成为覆盖全国、年参赛人数过万的大型击剑盛会,它不仅见证了我国击剑运动从专业走向大众的历程,更成为无数普通人接触、热爱并投身这项运动的重要平台,在这场持续十年的“剑道之旅”中,选手、教练、裁判、组织者以及万千家庭,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成长与梦想的故事。
缘起:从专业赛场到民间草根
2013年,中国击剑运动正处于转型期,继伦敦奥运会雷声夺得男子花剑冠军后,击剑这项曾经被视为“贵族运动”的项目开始走进大众视野,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与中国击剑协会审时度势,决定打造一个面向民间击剑爱好者的全国性赛事平台。
首届联赛设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六座城市,吸引了来自全国32家俱乐部的近800名选手参赛,当时年仅10岁的张子轩跟着教练从天津赶来,参加了U10男子花剑比赛。“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,连输了三场,躲在更衣室里哭鼻子。”如今已是国家青年队队员的张子轩回忆道,“教练当时告诉我,输赢不重要,重要的是敢站在剑道上。”
联赛创始人之一、中国击剑协会发展部主任刘文伟表示:“我们创办联赛的初衷很简单,就是为广大击剑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,让击剑从专业赛场走向民间草根。”
成长:规模扩大与体系完善
随着时间推移,联赛规模以惊人速度扩张,2015年,联赛增设重剑和佩剑项目;2017年,参赛人数突破5000人;2019年,联赛已经形成了U10、U12、U14、U16、17+五个年龄组别的完整竞赛体系。
规模扩大的同时,联赛的专业性也在持续提升,2016年,联赛引入国际剑联认证的电子裁判设备;2018年,开始实行赛事全程网络直播;2020年,尽管受到疫情影响,联赛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。
“这十年,我们见证了联赛从粗糙到精细的整个过程。”资深国际级裁判李华宇告诉记者,“早期的比赛,很多小选手连基本礼仪都不懂,现在你看,孩子们不仅技术提高,对击剑文化的理解也深刻多了。”
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,联赛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份,累计参赛人数超过8万人次,培养出国家一级运动员600余人,向各级专业队输送人才200余人。
人物:剑道上的成长故事
在联赛十周年之际,我们追踪了多位与联赛共同成长的参与者。
从选手到教练:王薇的轮回
27岁的王薇是上海某击剑俱乐部教练,2013年,她作为选手参加了首届联赛,那时她刚练习击剑不久。“联赛是我击剑生涯的转折点,”王薇说,“通过比赛,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,也找到了努力方向。”
大学毕业后,王薇选择成为职业教练,带领学生参加联赛。“看着我的学生站在我曾经战斗过的剑道上,那种感觉很奇妙,就像完成了一个轮回。”
父子两代人的剑缘
在北京站比赛现场,50岁的李建国正为15岁的儿子李昊调整装备,2013年,李建国带着刚满5岁的李昊观摩了首届联赛,那之后李昊开始了击剑训练。
“十年间,我几乎每年都带孩子参赛,亲眼见证联赛越办越好,也看着孩子从需要我帮忙穿衣服的小不点,长成现在比我还高的少年。”李建国感慨道,“联赛记录了我们父子的共同成长。”
裁判员的视角
国际级裁判张宏已经执法联赛整整十年。“最早几届比赛,一天要执裁二十多场,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,现在裁判团队扩大了,流程也更规范了。”张宏说,“但不变的是选手们眼中的热爱,那是推动联赛前进的真正动力。”
影响:超越竞技的社会价值
十年发展,联赛的意义早已超越体育竞赛本身。
联赛推动了击剑运动普及,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,2013年全国击剑俱乐部不足百家,如今已超过600家,注册会员超10万人。
联赛创造了体育产业价值,赛事带动了装备销售、培训服务、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,以上海站比赛为例,三天赛期能为当地带来超过千万元的综合消费。
最重要的是,联赛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。“击剑教会了我专注和尊重,”15岁的女子重剑选手刘思琪说,“每次比赛前向裁判和对手敬礼,不是形式,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。”
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林显鹏认为:“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成功表明,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活动,更是教育载体和文化盛宴,它构建了一个体育、教育、文化、产业多元融合的发展模式。”
挑战与创新:持续进化的十年
联赛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2016年,由于参赛人数激增,某分站赛出现赛程延误,部分比赛进行到凌晨;2020年,疫情导致赛事一度中断;随着规模扩大,如何平衡竞技性与参与性也成为组织者面临的难题。
面对挑战,联赛组织者不断创新求变,2017年,联赛推出分级制度,让水平相近的选手能够同场竞技;2020年,开发线上比赛平台,实现“云击剑”;2022年,增设亲子组和大学组,进一步扩大参与面。
“这十年是一个不断试错、不断改进的过程。”联赛组委会主任王志强表示,“每次遇到问题,我们都与俱乐部、选手、家长共同商讨解决方案,联赛不属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,它属于所有击剑爱好者。”
新征程与新梦想
站在十周年的节点上,联赛正规划下一个十年,据了解,中国击剑协会正在酝酿联赛国际化发展,计划邀请国外俱乐部参赛,并推动中国选手通过联赛平台走向国际赛场。
联赛将继续深化体教融合,与更多学校合作开展击剑课程,让击剑成为青少年常规体育项目之一,技术方面,联赛计划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为选手提供技术统计和数据分析服务。
对于普通参与者而言,联赛的未来更加令人期待。“我希望联赛能一直办下去,将来带着我的孩子来参赛。”刚刚获得U14男子佩剑亚军的陈小飞笑着说,“到那时,我就可以告诉他,爸爸小时候也是在这里比赛的。”
共同成长的诗篇
夕阳西下,一天的比赛结束,小选手们脱下击剑服,有的兴高采烈地与奖牌合影,有的则默默收拾装备,准备下次再战,看台上,家长们帮忙收拾东西,交流着训练心得,裁判员们聚在一起总结当天执裁情况,志愿者开始清理场地,为明天的比赛做准备。
这个场景,十年间在每个分站赛现场重复上演,变化的是不断扩大的规模和日益完善的组织,不变的是每个人对击剑运动的热爱。
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十年,是中国体育社会化、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,更是无数普通人通过体育实现梦想的见证,剑影闪烁间,记录的是比分与胜负,承载的是成长与梦想。
下一个十年,剑道上的故事仍在继续。
0 条评论